明、清的科举考试共分为五级:院试、乡试、会试和殿试。通过院试就可以被称为秀才,乡试高中的则被称为举人,举人参加会试合格后成为贡士,殿试合格都为进士,殿试后再进行廷试,由皇帝直接考察。
文章目录:
一、古代科举考试分哪些等级?
明、清的科举考试共分为五级:院试、乡试、会试和殿试。通过院试就可以被称为秀才,乡试高中的则被称为举人,举人参加会试合格后成为贡士,殿试合格都为进士,殿试后再进行廷试,由皇帝直接考察。
1、院试
作为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,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。首先举行岁试,后一年举行科试,再后一年举行乡试,三年一循环。岁试的任务:第一、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;第二、对原有的秀才进行甄别考试,按照成绩优劣给予奖惩。童生通过岁试,就算是“进学”了,即成为国家的学生,称为生员,俗称秀才,相公。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,方可参加科试。科试通过了,才准许参加乡试,叫“录科”。明清时乡试之年的七月,还要在省城举行一次科试的补考,未能在各府参加科试的生员,可乘机来补考,叫“录遗”。
2、乡试
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,三年一次,一般在子、卯、午、酉年举行,考期多在八月,所以又称“秋闱”(闱指考场)。正副考官由皇帝任命在京伯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。乡试的考场,称为贡院。贡院内一排排的号房,为考生住宿和答题之所。乡试发榜在九月,正值桂花开放之时,所以称为“桂榜”。乡试取中的称举人,第一名叫解元。乡试中举称乙榜,也叫乙科。考中的举人,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,就是会试未能取中,也具备做官的资格。在清朝除了正常举行的乡试外,遇到皇帝生日或登基等庆典时,还额外增加乡试,叫做恩科。
3、会试
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,会试由礼部主办,在京城贡院举行,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,也就是丑、辰、未、戌年。考期多在春季二、三月,所以会试又称“春闱”,“礼闱”。会试被录取的举子,称为贡士,第一名叫会元。会试发榜正值杏花盛放,所以又称为“杏榜”。会试的主考官,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,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任,清朝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。清朝新录取的贡士,殿试前还须进行一次复试,按成绩分为一、二、三等,这个等级对以后授予官职有很重要的关系。
4、殿试
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,在四月份举行,由皇帝主持,还要任命阅卷大臣,读卷大臣,协助皇帝评阅试卷。殿试只定名次,不存在黜落的问题。明清两朝的殿试都只考策问一场。出榜分为三甲:一甲赐“进士及第”,只有前三名,为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合称三鼎甲;二甲赐“进士出身”,有若干名(根据官场需要);三甲赐“同进士出身”,也有若干名。
一、二、三甲都泛称进士。中了进士,功名就到尽头了。殿试考中称为“甲榜”。凡通过乙榜中举人,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,称为“两榜出身”。一身兼有解元、会元、状元的叫做“连中三元”。
5、明清两朝都有数人是连中三元的。按照清朝制度规定,殿试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,叫“朝考”,最后根据复试、殿试、朝考三次成绩确定授予的官职。状元、榜眼、探花按惯例可被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,不再参加朝考。殿试二甲第一名传胪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,也照例到翰林院任职。其余进士大多授予知县一职。
总结:科举考试在不同的朝代,科举考试的内容是不同的。唐朝的时候科目很多,常设科目有明经、进士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。到明朝只设一科,清朝沿袭明制,也开过特制(特别科)。但无论哪朝哪代,明经、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。考试形式有时务策、诗赋、墨义等。常常以“四书”文句为题,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,解释则是要以朱熹的《四书集注》为准。
二、古代科举考试有哪些
1.童生试:童生试也叫“童试”。明、清两代以取得生员(秀才)资格的考试。童生试包括县试、府(或直隶厅、州)试和院试三个阶段。每三年举行两次。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“童生”,亦作“儒童”“文童”。
2.乡试:唐宋时称“乡贡”“解试”。明、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(包括京城)举行一次考试,因在秋八月举行,故又称“秋闱”。主考官由皇帝委派。考后发布正、副榜,正榜所取的叫“举人”,第一名叫“解元”。中试的举人原则上获得了选官的资格,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。
3.会试: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。所谓会试者,共会一处,比试科艺。明、清两代,考试在京师举行,由礼部主持。皇帝任命正、副总裁,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。会试录取者称“贡士”,第一名叫“会元”。因考试在春季举行,故又称“春闱”。
4.殿试:殿试又称“御试”“廷试”“廷对”,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级的考试,由皇帝亲自主持,对会试录取的贡士进行策问,以定甲第。明、清殿试后分为三甲:一甲三名,赐“进士及第”的称号,第一名称状元(鼎元),第二名称榜眼,第三名称探花;二甲若干名,赐“进士出身”的称号;三甲若干名,赐“同进士出身”的称号。
5.及第: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,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,故名。应试未中的叫“落第”“下第”。考中进士也有其他别称,如“披宫锦”“登科”“折桂”等。
6.进士: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。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者都叫进士。考中进士,一甲即授官职,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,学习三年再授官职。
7.连中三元: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,凡在乡、会、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者,被称为“连中三元”。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获得的最高荣誉,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。
8.鼎甲:殿试一甲前三名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如一鼎之三足,故称“鼎甲”。状元居鼎甲之首,因而别称“鼎元”。
9.举人:指被荐举之人。汉代取士,无考试之法,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,以“举人”称所举之人。明、清两代,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,亦称“大会状”“大春元”。
10.生员:封建科举制中,在太学等处学习的人统称“生员”。唐代指在太学学习的监生,明、清时代指通过最低一级考试,取入府、县学的人,俗称“秀才”。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,称“秀才”为“茂才”。
11.国学: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:国学和乡学。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,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。太学、小学教学内容以“六艺”(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)为主,小学尤以书、数为主。
12.太学: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,用以培养人才、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。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,汉武帝立五经博士,为西汉设太学之始。之后历代名称不一,制度亦有变化。
13.书院: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,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、研究学问的场所,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是: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、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、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。一个人彻悟的程度,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。
14.博士:古为官名,现为学位名称。起源于战国,秦、汉时设置。因其掌通古今,通达国体,以备咨询,为学术顾问的性质。
15.司业:古代学官名。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,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,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。
16.学政:古代学官名。“提督学政”的简称,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,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。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。
17.教授:原指传授知识、讲课授业,后成为学官名。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,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。
18.监生:明、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。具有此资格的人,就可以和秀才一样参加乡试。取得资格的方法有两种:一是荫监,即由祖先的勋劳资历,按规定的制度取得;二是例监,即用捐纳的方式取得。
三、什么是科举考试?
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,历史悠久,从隋朝开始,直到清朝结束。科举考试的等级分为四个等级,依次为举人、贡士、进士、探花,下面对每个等级进行详细介绍:
1. 举人
举人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个等级,是初级士官的称号。考试时间为三天,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等基础知识,以及一篇八股文的作文。在明清两朝,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,选拔出的考生获得举人称号,可以担任一些地方官职。
2. 贡士
贡士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二个等级,是中级士官的称号。贡士考试分为会试和殿试两个阶段,会试主要考察文化素质,殿试主要考察政治素质。贡士的选拔比例较低,明清两朝每三年乡试选的举人只有少数能够晋升为贡士,通常只有每百名举人中才有一人能够晋升为贡士。
3. 进士
进士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三个等级,是高级士官的称号。进士考试分为乡试、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,选拔比例极低。明清两朝每三年乡试选的举人中,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能够晋升为进士。进士合格后可任命为中央官员或者地方高级官员。
4. 探花
探花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等级,相当于今天的状元,是制度上的荣誉称号。探花是在进士中表现最为优异的人选,通常由殿试成绩最高者获得。探花在官场上地位尊崇,能够晋升到最高层级的官员,如太子太保、侍讲、内阁学士等。
总之,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考试制度,四个等级分别为举人、贡士、进士、探花,依次递增,选拔比例越来越低,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